
所有艺术大师都是营销天才,张大千也不例外。 张大千可谓画家中自我包装营销第一人,也是做到极致完美的人。原因在于,他的艺术营销是道而不是术。而今天的艺术营销,也基本都在拾他老人家的牙慧。
名人是靠故事流传的。民国名人不少,如今最有名气的恐怕应属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著作、抒情诗歌或者花鸟画,而是因为那三角恋情故事。
张大千在普通大众间的知名度,很大程度靠的是他的一个个传奇性的故事。他曾被劫为匪,后又出家为僧,生时为灵猴转世,后又在苏州养虎。他在上海拜师,住过颐和园、青城山,最终远走巴西、辗转北美、最终归根台湾。他青年时仿石涛的画骗过了黄宾虹和吴湖帆,他先后有四个妻子和两个情人,还有一个暧昧不清的李秋君。每个故事都具有非常易于传播的传奇性。
张大千性格大气,经常爱做一些轰动的大事,形成新闻故事。在画画上,他最有轰动性的新闻当属1940年代临摹敦煌壁画。这件事当时受到很大的议论,被不少人指为破坏文物。他带着大队人马和家眷,跋涉千里,远走沙漠。这次临摹耗时达两年之多,耗资“五百条黄金”。为了1:1临摹巨幅壁画,他请青海喇嘛秘制大尺幅画布,所费青绿颜料由国民党高层张群派飞机运送。从气魄和规格上相比,同时代书画家顿时逊色不少。即便往前数十年,张大千还在青年时期,就曾为了画画数次登临黄山。第一次登黄山之时,黄山还没有路,他便雇人在前面修路,一边修,一边登山,一边作画。这样的故事,讲起来激动人心,听起来何等气派。
如果拿齐白石和张大千走的艺术形象包装道路相比,齐白石是政府塑造的国家性大师,而张大千则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因为政治原因,1949年以后,张大千便去国离乡,先后旅居印度、巴西、北美,最终叶落归根于台湾。在这三四十年中,张大千先后在巴黎、伦敦、东京、纽约等地举办展览,先是在海外华人圈子中获得认同,后又打开了国际市场。在1961年6月12日张大千给三哥张丽诚的家书中写道:“弟此次在巴黎博物馆展览,颇得好评,可惜目录不能与哥嫂寄回。哥嫂见了,一定是欢喜,你的小兄弟成名世界了。”
在塑造世界性大师形象的方面,他最为出名的新闻,是在巴黎和毕加索见面。虽然只是短短一下午,但在媒体的笔下却成了东西方大师的伟大会晤,那张合影也成为了象征东西方艺术相遇的历史性一刻。
这些有意无意打造出来的传奇,使得至今人们说起张大千都有无数的谈资。张大千也成为艺术圈内人人皆知的共同话题,于是他就在这些话题中得以永生。
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评:徐的眼光还有待提高)。除了他的个人魅力,怎么能够在艺术界留下这样的旷古奇人的形象,从而让市场持续不断地买账?
一、作品好、风格多样才是硬道理
当然,市场买账并不仅仅因为张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还是作品本身。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
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全才。据香港收藏家李典回忆,大风堂大师姐侯碧漪曾对他说起张大千,一脸骄傲:“齐白石怎么和我们老师比,我们老师什么都能画。”(评:难道没看过齐的山水,从这点看眼界是多么重要呀,要不就到处胡说八道了。)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奇者,在于张大千能够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不仅师法古人,并且自创一格。
他临摹的古画骗过大收藏家吴湖帆,书法也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大千体”,其绘画艺术更是精妙绝伦,并且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精,并且在晚年还独创了极具震撼力的青绿泼彩画法。
相比之下,同时代画家大多只擅长一类题材,或者仅有一门绝技,张大千的艺事就显得格外醒目。
就像商品有大众小众之分,艺术品也有。张大千的画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当精妙。(评:张是细心研究过市场的,所以张的作品整体格调是有些媚俗,并不高。)
他的线条圆熟优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于甜俗;他的画面优美鲜艳,却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学标准,而显得高古不凡。
他完美的融合了优美与壮美,使市场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标志性的诸如荷花、唐宋仕女、书法等则万变不离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断重复,成为了被人牢牢记住的符号。
二、作品要有质量,更要有数量
张大千除了天分高外,还肯下苦功,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于后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苦画,直到溘然长逝之前,还在创作庐山图。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极多。
存世量,这对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市场没有横空出世的天价,任何一位正常的画家作品价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说在你看到的天价之前,有沉没在水中你看不见的众多低价筹码。
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着底部低价筹码越多,那么这位画家价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稳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价格方面,市场就越会看涨,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贬值。这也是张大千至今不能为市场遗忘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市场上出现的署名张大千的作品仍然远远大于张大千实际的作品数量。张大千作品是假画重灾区,因其画坛地位,他尚在世时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画,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换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香港更是伪造张大千假画的重镇。这些假画的意义就仿佛盗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买卖双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对张大千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一个好汉3个帮,太少了,最好300个
大风堂门人里行政级别最高的当属宋美龄,可就连“国母”宋美龄拜师晚年张大千时,也行跪拜之礼。
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他的门人分为专业画家和以绘画怡情养性之社会名流。
在专业画家的筛选上,张大千对其艺术水平要求极高,比如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方召麐等。
而在以绘画怡情养性之人的门人,张大千则多半选择社会名流,或者利用收徒来制造一些新闻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评:真是抄作高手。)
大风堂诸多门人遍布各地,不仅受张大千指点教习,也为张大千办事,卖画、联系展览、宣传其艺术。
譬如1949年去国离乡后,张大千就曾多次写信给香港门人方召麐,请她帮自己在香港卖画,并且向四川老家寄送奶粉、原子锅等稀缺物品。
126位门人在张大千离开大陆后,也俨然成为他影响力的辐射点,并且通过这些门人的社会关系影响到更多的人。
大风堂再传弟子、私淑弟子成为了张大千和大风堂的延续。这不得不说是张大千在扩大影响力方面的一个上上策。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溘然长逝。他在由三间房间打通而成的大画室内绘制巨幅作品《庐山图》时心脏病发,送往医院抢救无效。
一位画家执笔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非常有电影感。加上这一生中豪侠义气、浪迹天涯的故事,以及无数精妙绝伦的画作,张大千永远不可能被人忘记。
他可谓是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装运作自己的大师,因而他的市场也不会遭遇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