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帮朋友聊了聊创业的方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做线下生意的人想转行去做线上,而一直做线上生意的朋友,却开始关注线下的生意了,相互都觉得对方的领域有机会,为啥生意没做好呢,肯定是对方能力不行,意识不到位,哈哈……
我本人一直在互联网领域,这么些年关注的重心都在线上,从web1.0,做到2.0,再到移动互联网,从2C做到2B,再到数字化,虽然每年都一个所谓的风口,比如这两年的医疗大健康、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等,做到后面感觉是做无可做,正如某些大佬专家之言,互联网创业已死,聊聊我的感受吧。
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以前,人们的注意力在街面、在市场,那生意就在线下,但现在人的空余时间超过一半都在手机上的时候,那生意自然就到了线上,但为什么线上的生意仍然如此的艰难,其实还是垄断,流量的垄断,通过资本补贴的方式,让大家形成使用习惯,再干掉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最后把行业等同于平台,比如外卖等于某团,打车等同某滴,熟人社交等同于某信,那这个行业基本就算是被把持了,但凡有点像样的竞争对手出现,要么收购要么干死,基本没有新的团队的成长机会,最后全天下的生意都到了这几大平台,这是平台的逻辑。
再说说平台内的逻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相信这句话在中国已经耳熟能详,就以某宝举例吧,当早期的平台处于初创期,在建立护城河的阶段,平台需要大量的优质商户和商品来做支撑,也是平台与商户的蜜月期,甚至平台会倾斜大量的资源去扶持部分重点的商户,线上的生意在这时确实好做,平台借助资本,花大把的钱砸来流量,然后分发给平台商户,以至于干死了大量的线下实体, “淘品牌”这个词,相信关注过某宝的人都知道,那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甚至淘品牌出现了不少的上市公司,但随着平台成长起来,建立起了比较高的护城河后,则是平台开始挥舞着镰刀的时候,彼时,他们不缺商户,不缺用户,不缺流量,一家独大。这时,收不收费,怎么收费,商户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平台通过强制商户参与活动、商品折扣等,吸引流量,在通过流量绑架商户,这时的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做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商户沦为平台的搬运工,而作为平台,则通过规模赚得盆满钵满。
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那是很好的时代,大家的手机没有什么好的APP运用,大量的APP在那个阶段被各种创业创新的团队开发出来,现在主流的平台和运用,甚至作为APP下载平台的豌豆荚、91等平台都是那个阶段开始起步的,当年本人也有幸参与到了这一机会,开发了一个女性美容类的APP,那时团队很小,开发完,直接发布到苹果和安卓的运用市场,每天的自然下载就能有数百数千的,排名上升得很快,而那几年,正是资本在国内发展最快的几年,大量的项目和团队获得大把的融资,强者恒强,付费推广的手段把持住了各大应用平台,几年时间,下载流量的费用从几块到几十再到几百,宣布了中小创业团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窗口期关闭,再无机会,并不是创业团队开发不了APP,而是你发布后根本买不起流量。
接下来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基本被阉割了,开始转向微信公众号方向,此时的某信已经成长为绝对大佬,接近十亿的用户量,基本连接所有有效的用户,活跃度极高,还是上面的结论,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创业接踵而至,这其实并不是大佬们在获得巨大的流量以后,好心给创业团队的机会,而是设计了相应的机制,让一帮初创企业帮助他们实现流量变现的手段而已。
在这之后的创业,基本都是基于大平台的创业,从平台内部去获取流量,每个大平台都有开放式的接入平台,这些平台的逻辑上面如上所述,最终的创业都沦为平台的搬运工,不再赘述。当人口红利不在,新增用户停止,加之国家对大平台实施反垄断,开始遏制大平台的野蛮生长以后,每年KPI的增量怎么来,购买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那么压榨商户成了必然的选择,所以基于平台的创业,一年比一年艰难。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明天继续聊……
我本人一直在互联网领域,这么些年关注的重心都在线上,从web1.0,做到2.0,再到移动互联网,从2C做到2B,再到数字化,虽然每年都一个所谓的风口,比如这两年的医疗大健康、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等,做到后面感觉是做无可做,正如某些大佬专家之言,互联网创业已死,聊聊我的感受吧。
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以前,人们的注意力在街面、在市场,那生意就在线下,但现在人的空余时间超过一半都在手机上的时候,那生意自然就到了线上,但为什么线上的生意仍然如此的艰难,其实还是垄断,流量的垄断,通过资本补贴的方式,让大家形成使用习惯,再干掉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最后把行业等同于平台,比如外卖等于某团,打车等同某滴,熟人社交等同于某信,那这个行业基本就算是被把持了,但凡有点像样的竞争对手出现,要么收购要么干死,基本没有新的团队的成长机会,最后全天下的生意都到了这几大平台,这是平台的逻辑。
再说说平台内的逻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相信这句话在中国已经耳熟能详,就以某宝举例吧,当早期的平台处于初创期,在建立护城河的阶段,平台需要大量的优质商户和商品来做支撑,也是平台与商户的蜜月期,甚至平台会倾斜大量的资源去扶持部分重点的商户,线上的生意在这时确实好做,平台借助资本,花大把的钱砸来流量,然后分发给平台商户,以至于干死了大量的线下实体, “淘品牌”这个词,相信关注过某宝的人都知道,那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甚至淘品牌出现了不少的上市公司,但随着平台成长起来,建立起了比较高的护城河后,则是平台开始挥舞着镰刀的时候,彼时,他们不缺商户,不缺用户,不缺流量,一家独大。这时,收不收费,怎么收费,商户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平台通过强制商户参与活动、商品折扣等,吸引流量,在通过流量绑架商户,这时的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做了,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商户沦为平台的搬运工,而作为平台,则通过规模赚得盆满钵满。
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那是很好的时代,大家的手机没有什么好的APP运用,大量的APP在那个阶段被各种创业创新的团队开发出来,现在主流的平台和运用,甚至作为APP下载平台的豌豆荚、91等平台都是那个阶段开始起步的,当年本人也有幸参与到了这一机会,开发了一个女性美容类的APP,那时团队很小,开发完,直接发布到苹果和安卓的运用市场,每天的自然下载就能有数百数千的,排名上升得很快,而那几年,正是资本在国内发展最快的几年,大量的项目和团队获得大把的融资,强者恒强,付费推广的手段把持住了各大应用平台,几年时间,下载流量的费用从几块到几十再到几百,宣布了中小创业团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窗口期关闭,再无机会,并不是创业团队开发不了APP,而是你发布后根本买不起流量。
接下来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基本被阉割了,开始转向微信公众号方向,此时的某信已经成长为绝对大佬,接近十亿的用户量,基本连接所有有效的用户,活跃度极高,还是上面的结论,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创业接踵而至,这其实并不是大佬们在获得巨大的流量以后,好心给创业团队的机会,而是设计了相应的机制,让一帮初创企业帮助他们实现流量变现的手段而已。
在这之后的创业,基本都是基于大平台的创业,从平台内部去获取流量,每个大平台都有开放式的接入平台,这些平台的逻辑上面如上所述,最终的创业都沦为平台的搬运工,不再赘述。当人口红利不在,新增用户停止,加之国家对大平台实施反垄断,开始遏制大平台的野蛮生长以后,每年KPI的增量怎么来,购买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那么压榨商户成了必然的选择,所以基于平台的创业,一年比一年艰难。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明天继续聊……

此文章来源来互联网,如果你有任何版权冲突,可以联络我们,微信号:WANCOME,QQ:1444641。加我们时,请说明来意,我们将优先处理你的问题。
粤ICP备10213132号
旺道商标注册证号:8608864
Copyright © 2016 环企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旺道商标注册证号:8608864
Copyright © 2016 环企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