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听说“方法论”这个词,首先了解一下,啥是“方法论”呢?
往大了说,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这个太大了,我们人到中年,已经不打算改造这个大世界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本质,改变我们所能影响的小世界--比如我的公司、我的家庭、我的小团队、我自己。
因此,往小了说,方法论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框架,帮助我们更好的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方法论首先要建立在有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并且具备可复制,可传播、可扩展的特点。
关于经典商业分析的方法论,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三层四面”和“商业模式三要素”。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一个新的方法论:“陈三角”。
回顾一下,“三层四面”主要帮我们判断一个业务大不大,“商业模式三要素”能够帮我们判断这个业务是否靠谱能否成立,“陈三角”可以帮我们做机会的取舍,决定一个业务/新方向要不要做,以此判断我们是否应该入场。
要点:看一件事情,机会足够大很重要,但还需要匹配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机会的约束条件是资源和组织能力。

关于「机会」
华为的五看方法论:看环境、看客户、看竞争、看行业、看自己。
机会里边既含三层四面,这个赛道机会市场是否足够大,现在参与的时机是否合适。华为五看方法论可以全面剖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不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机会,我们这个机会是否有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其实关于机会的思考呢,很多大咖都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王兴曾说:“关键疑问不是有没有机会。很多事情都有机会,如果完全不是机会,大家就不会展开讨论了。‘多大机会’可能是核心判断,机会是压倒性的问题。这才会决定我们愿意投多少资源。如果对机会的判断比别人估小一个量级,你的资源投入就不足,就拼不过别人,一定会输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面临的并不是只有一个选择,我们要不要去干的问题,而是我们有多个选择,要选哪一个方向?
关于「资源」
资源三要素:资金、HC(人才)、流量。
资源其实最终拆解为三个方面——资金、人才、流量,这也是互联网里边最关注的三个核心资源。
很多人认为钱就是唯一的资源,这是错误的看法。钱确实很重要,往往是第一位的。你再有决心,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最后也搞不定。但钱是最没有差异化的,各公司都可以有钱,没钱的创业者也可以去融资。
除了钱之外的资源还包括人才、管理层带宽、牌照、场景、政府关系等等。
关于「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三要素:思维、治理、能力。
我们是否能够在员工思维、员工治理和员工能力方面,都能构建一个可运作的基础支撑体系,保障我们在达到一定数量的员工时,依然是一个能快速作战的团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最早时“人”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后来大家说“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再后来进化到“人才梯队”的概念。因为“人才”并没有实现组织化,只有“人才形成了梯队”才算实现了人才的组织化。古人说“道天地将法”,你要有领军人物,要有替补力量,要能实现新陈代谢。当你业务扩大,发现你只有一个“常胜将军”,要靠这一个将去冲锋陷阵,去当“救火队长”,那迟早也会出问题。
此外,再牛逼的组织能力都是需要不断进化迭代的。有时候我们做一个业务、扩一个品类、建立一个新渠道,也许原有的组织能力都能搞定,但更大的可能是原有的能力搞不定,你需要新的能力。比如美团,美团从做团购到外卖,从Marketplace到业务,原有组织能力能搞定。但后面美团做配送,就需要新组织能力。

“陈三角”详解
熵增VS熵减
“陈三角”建立起来之后,你会发现它是循环的概念,会有正循环和负循环。
如果我们能做到价值增长的正向循环,就需要能够做到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这三个要素的持续增长:
- 价值分配:组织搭建是否科学?对每个人的激励以及对业务的激励是否到位?
- 价值创造:我们能否把这个业务做好?规模以及兑现的价值是否ok?
- 价值评估:是否能够把我们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做精细化的评估。
如果出现负循环,变成熵增的状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 资源消耗上大手大脚;
- 士气日渐低落。